新闻动态

文保专家学者参观卓筒井遗址等重点文保单位

作者:      点击:175      时间:2017-10-17

 


大英网络广播电视台10月16日讯(记者 漆敏 李亮)10月14日上午,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学会等多家文物保护单位的70余名专家和学者参观了卓筒井遗址和蓬莱制盐化工厂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委书记蒋喻新,县委副书记、县长胡铭超及县领导赵维强、代萍、钟英、陈立国、彭哲志等参加参观活动。


   


   

本次研讨活动,由中国文物学会古村镇专业委员会主办,文物出版社、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协办,中共大英县委、大英县人民政府承办。此次论坛将以卓筒井的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文物保护与各行业发展的关系、古村落保护的重大意义等为议题,开展高峰对话,深入探讨卓筒井的保护利用工作。


   


   

卓筒井是北宋庆历年间的一项伟大的发明,它是用椎架子套圜刃形钻头,以冲击式方法向地下深处开凿的以竹子作套管的盐井,是人类始创的小口径钻井技术。它比西方早一千多年,开西方绳式顿钻钻井技术的先河,揭开了人类向地下深处探寻石油、天然气等宝藏的序幕。卓筒井在人类文明史上不仅具有历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而且还具有唯一性。


   


   

卓筒井的工艺流程持续千余年,生产未中断,活态传承至今,犹如一头活着的恐龙,令世人震惊。根据《中国井盐科技史》的论述说明,卓筒井是近代石油钻井之父,堪称“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宋代苏东坡著《蜀盐说》、文同著《丹渊集》、沈括著《梦溪笔谈》、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以及《新唐书》等都对其作了较为详实的介绍。中央电视台“科技之光”、“走近科学”、“探索发现”“北纬30度中国行”“江河万里行”等栏目都对卓筒井进行了专题报道。不仅如此,卓筒井还载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井盐科技史》、《中国钻探科学技术史》。2005年,中国文物学会前会长、中国古建专家组长、中国文物专家委员会主任罗哲文为卓筒小井题词:“卓筒小井世界石油钻井之父,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沉睡近千年,一醒惊天下。”2012年,吕济民、谢辰生、彭卿云等文博专家在中国文物学会专题研究了卓筒井保护事宜,指出:一定要在国家文物局的关怀下做好卓筒井的保护工作,使千年活态传承至今的工艺能够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在合理利用中永保其“活态传承”技艺。谢辰生先生还为汉陶博物馆题写了主题展标“汉风遗韵”。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卓筒井“井盐深钻汲制技艺”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卓筒井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卓筒井的保护利用工作,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卓筒井大遗址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卓筒井保护开发利用,特别是卓筒井保护规划建设纳入了市政府、县政府工作报告,纳入了大英县全域旅游发展思路“三箭齐发”(浪漫地中海、中国死海、卓筒井大遗址公园)的重要内容,将“卓筒井、蓬基井及蓬莱制盐化工厂”捆绑式打造,深度挖掘大英井盐文化,打造大英文化旅游名片。现已对卓筒井核心保护区文物进行了整体修缮,对井盐深钻汲制技艺进行了保护和传承,对以前废弃的十余处灶房和数百口老井进行发掘和恢复。现已完成了卓筒井总体保护规划,并已报请省文物局审核,该规划按照世界文化遗产标准规划。一是做好大顺灶、同心灶、双立灶的生产性保护,保证其活态传承;二是对顶心灶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做好可研报告及遗址展示;三是做好卓筒井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的传承基地建设,确保其工艺永不失传;四是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搞好卓筒井文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扩展卓筒井的演示区域,使大家能够了解卓筒井的工艺流程,穿越时空,与古文明对话。按照规划,在卓筒井保护的控制地带外,以卓筒井历史文化景区为依托,将建设钻井技术博物馆和盐文化博物馆,宣传和展示卓筒井井盐文化。


   


   

   当天,与会专家及领导还参观了中国石油钻井第一口基准井——蓬基井及老蓬莱盐厂。


热门标签:

新闻动态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