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县文物管理所(大英县汉陶博物馆)
2022年度工作报告
2022年以来,我所(馆)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年工作目标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现述职如下。
一、力学笃行,着力培养行业领军人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今年以来,我所(馆)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和局党组的决策部署,认真组织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省市县委全会及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
(二)强化业务能力培训。先后组织职工参加“博物馆文创实践讲习班”、“展陈设计专业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全国石窟寺讲解员线上培训班”“不可移动文物防灾减灾研修班”“碑刻文物拓印管理线上培训班”等各类培训,总共达13人次,逐步提高了职工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馆内职工杨欣悦、潘敏分别参加遂宁市第六届遂州技能人才大赛“乡村旅游导游服务”“大美大英,‘青’你来说”讲解员大赛均荣获二等奖。
二、固本强基,提升文化遗产保护能力
(一)加强文物保护规划及设计方案编制。完成《蓬基井保护规划》(送审稿)并报审,同步完成《蓬基井(蓬莱制盐化工厂旧址)抢险加固方案》,编制了蓬基井(老盐厂)项目计划书、卓筒井二期项目计划书(初稿),编制了省保单位“寂光寺”修缮设计方案并通过省文物局评审。
(二)做好文保单位、非遗项目资金争取。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吃透了解上级政策,结合实际,认真编制项目申报方案并反复修改,完成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大英井盐深钻汲制技艺”保护补助经费申报并已通过国家非遗司的审核,争取到项目资金60万元;完成四处文保单位(金鹏寺、寂光寺、戴氏祠堂、南泉寺)看护费申报,争取到资金4.8万;完成了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
(三)注重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丰富馆藏文物种类和数量。今年新增馆藏文物3295件(套),开展清理、编号、拍照、数据采集、录入等工作,按照文物保护安全要求,建立台帐、制定制度、专人负责管理。截至目前馆藏文物累计达到4200件(套),其中二级文物9件(套),三级文物103件(套);文保单位的升级。今年4处县级文保单位(叶家祠堂、三圣宫正殿、南泉寺、老虎坡熊氏墓群)均升级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形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局面;文物本体修缮修复。积极推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五显庙”“本崐墓”维修工作,目前“五显庙”工程已竣工,“本崐墓”正在按照相关程序有效推进;开展文物调查。配合涪江流域遂宁(大英段)考古调查组开展田野考古调查工作,发现有明确叠压关系的地层和灰坑,以及石质建筑基址。根据探沟发现的建筑遗迹,以及出土和采集的陶瓷标本等信息,确定古长江县城遗址平面布局大致范围呈东北—西南走向,面积约40万平方米。加强文物保护“四有”建设。截止目前,对全县16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现状调查,对现状进行了拍照对比,文物档案陆续更新;对个别残损的保护标志进行了及时的更换;完成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蓬基井及新增的四处市级文保单位标志碑的设立;注重保护成果的展示。利用馆藏石刻文物和我县不可移动文物中的碑刻、石窟寺以及古建筑上精美石雕、木雕等作为书籍内容,用拓片形式展现,编辑出版一部《金简石图.大英历代石刻艺术选粹》书籍,现已完成书法卷以及画像卷资料收集、拓片、拍照、整理等前期准备工作;开展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专项调查。我所按照四川省文物局《关于开展全省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专项调查的通知》(川文物革[2022]28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了实施计划,对现存的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进行了详细的信息采集,共采集49条,分析评估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保护管理情况,定期回头看,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
(四)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编制并印发了《大英县“大英井盐深钻汲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和培养工作方案(试行)》;完成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2个,传习基地建设2个;编辑完成书籍3本《徐氏泥彩塑作品集》《谢氏根雕作品集》《卓筒井科普读物》(初稿)以及配合市局编辑出版非遗项目抢救性保护系列丛书《徐氏泥彩塑》;举办徐氏泥彩塑展览一期、培训班一期、非遗进校园知识讲座1次、非遗宣传展示、展览活动4场、传承人交流活动1次,坚持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多维度增强文化自信,守护大英历史文脉,让非遗保护利用惠及人民群众。
(五)加快推进卓筒井申世遗进程。高标准制发《卓筒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方案及任务分解表》,各部门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和任务要求分工协作、同向发力;围绕川渝地区井盐文化、卓筒井小井、大口浅井等开展实地调查的38篇实地调查报告,不断充实卓筒井申世遗文本内容,按照文化深度、文化影响、申报主题、核心思想价值等进行深入完善;积极开展纵向汇报,县委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带队到省文物局汇报工作推进情况,并向市委做了专题报告,争取到省文物局和市委主要领导对该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由省文物局牵头成立省文物局、遂宁市、自贡市联合申报工作组,组织召开了遂宁、自贡、文本编制团队及申遗专家研讨会,力争早日入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六)加强文物安全管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做好文物安全防范。严格落实值班巡查制度。每日进行两次全面安全巡查,对馆藏文物、场馆设施、水电线路、消防监控等区域进行认真排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组织开展文物安全检查巡查150余次、 隐患整治查出隐患33个,已整改27个、文物案件3项、安全培训演练5场次参于100余人次、文物联合执法检查10余次,在不定期组织日常性文物巡查基础上,通过定期组织集中检查于每个季度开展一次全市性的文物执法检查、每月开展全县性的文物安全检查一次,认真落实文物安全防范工作;完成县级文保单位“金文寺”消防池建设,消除了安全隐患;抓好疫情防控。积极落实疫情防控各项要求,加强馆内环境卫生消毒消杀,做好常态化管理。
三、守正创新,推动场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免费开放工作。做好免费开放服务,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保障游客安全的同时,提升窗口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目前博物馆共接待游客6.03万人次,(其中接待未成年人3万余人次),免费讲解100余场次;卓筒井遗址公园共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青少年2.5万余人次),免费讲解500余场,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及广大游客的认同与好评。志愿服务站工作人员全天候在岗,主动为观众服务,在讲解过程中,因人施教,力求讲解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基础设施建设 我馆先后投入20余万元加强“智游天府”平台、智慧博物馆、公共教育区域文化功能、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博物馆硬件条件和外部形象,不断优化博物馆发展环境;文物征集。博物馆接收高文捐赠书籍3384本、字画120幅、拓片140幅、印章20枚,完成了藏品信息的登记、拍摄和入库工作,不断丰富馆藏资源;公教活动。 利用自身资源和馆藏文物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教育活动共20场, 如陶艺制作、汉砖拓片、小小讲解员培训、徐氏泥彩塑培训、“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等,招收学员50余名,创作优秀泥塑作品25件,选聘优秀小小讲解员3名,惠及群众、师生上万人;展览展陈。丰富展览形式,先后精心策划举办“高文捐赠藏品展”“徐氏泥彩塑作品展”、文化遗产图片展、“高标高蹈 文旌高扬”线上展、《徐氏泥彩塑作品展》VR全景展等临展5个,新增常设展览《高文艺术馆》《大英史话展》2个,构建线上线下博物馆传播体系,扩大宣传力度,让观众足不出户实现线上沉浸式观展;非遗活动。利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及各大传统节日开展端午节回味无穷尝非遗、谭家大院婀娜多姿舞非遗、博物馆童声传承讲非遗、遂宁市人才技能大赛开幕式摆展(徐氏泥彩塑)、“情满中秋、感念师恩”等各类线上线下活动10余场,吸引观众2万余人,博物馆公众号新增关注人数达900多人次,利用博物馆公众号发布推文50条,其中原创推文23条,展览介绍、活动介绍、科普类文章(语音)25条,利用文旅抖音平台,现场直播2场,点击量达6000多人次,这些活动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利用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增进了全县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增强了干事创业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文创开发。今年中秋,开发的文创月饼,饼纹以我馆馆藏文物汉陶“车马出行”“听琴俑”“说唱俑”,石刻“孝弟忠信”为原型,以传统浮雕形式,采用古法手工细作,呈现汉代轻歌曼舞景象,加以丝带礼盒包装,每一种口味都是古朴的香气,深受欢迎;卓筒井遗址公园导视系统升级。更换卓筒井遗址公园所有标识标牌,根据总体规划进行区域划分,建立布点合理、信息完整、指示明确的园区导视系统,将园区的环境文化和精神文化更好地展现出来。
四、下步打算
来年,我所(馆)将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博物馆引领文化,服务市民的社会职能,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人才,推进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启动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建设工程,加强文物保护;树立临展必须办出特色,办出精品的理念,进一步整合馆藏资源,举办2个大型展览;创新思维,优化载体,让宣教活动常态化,创新馆校合作模式,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最大化,对宣传手册、科普读物进行再创作,设计各类生动有趣的活动,更好引导青少年感悟大英历史文化;树立课题意识,营造学术氛围,努力提升研究水平,编辑文化遗产保护丛书一套;积极规划设计推进报批审核,持续推动文物安全保护。
总之,我所(馆)将从思想作风建设到业务工作水平,全面提升全馆人员的整体素质,处理好文物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的关系,促进文博事业的发展。
大英县文物管理所(大英县汉陶博物馆)
2022年12月26日